lüè shí zhī

略识之无

拼音 lüè shí zhī wú怎么读

注音 ㄌˋ ㄕˊ ㄓ ㄨˊ

繁体 略識之無

感情 贬义

近义词 略知皮毛略知一二

反义词 学富五车

略识之无的意思

之、无:指最简单的字。
形容识字不多。

出处清・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九回:“最可笑的,还有一班市侩,不过略识之无……出了钱叫人代作了来,也送去登报。”

用法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,形容识字不多。

例子丰子恺《告缘缘堂在天之灵》:“以最廉价广销各地,使略识之无的中国人都能了解。”

略识之无的详细解释

【释义】

略为识字。与“不识之无”同源。见“不识之无”条。

【典故】

此处所列为“不识之无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写给友人的信中,说到自己六、七个月大时,即能辨别“之”、“无”二字。后世便以“之”、“无”比喻极浅显易懂的字,如:“略识之无”、“粗识之无”、“稍识之无”、“仅识之无”等,都指识字不多,学问不高之意,而“不识之无”则用来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。

【书证】

  • 01.清・赵翼〈题岫云女史双清阁诗本〉诗其四:“略识之无便目存,生平未上学堂门。”

略识之无的翻译

  1. know only a few simple characters(only slightly literate)

略识之无成语接龙

“无”字开头的成语接龙(顺接)

  • 无价之宝
  • 宝刀不老
  • 老成持重
  • 重见天日
  • 日月如梭
  • 梭天摸地
  • 地大物博
  • 博古通今
  • 今非昔比
  • 比比皆是
  • 是古非今
  • 今是昨非
  • 非驴非马
  • 马首是瞻
  • 瞻前顾后
  • 后来居上
  • 上行下效
  • 效犬马力
  • 力挽狂澜
  • 澜倒波随
  • 随心所欲
  • 欲擒故纵
  • 纵横捭阖

略识之无成语接龙

“略”字结尾的成语接龙(逆序)

  • 文韬武略
  • 偃武修文
  • 风行草偃
  • 满面春风
  • 功德圆满
  • 好大喜功
  • 投其所好
  • 臭味相投
  • 口尚乳臭
  • 良药苦口
  • 丧尽天良
  • 心惊胆丧
  • 将心比心
  • 虾兵蟹将
  • 水母目虾
  • 跋山涉水
  • 打谩评跋
  • 风吹雨打
  • 甘拜下风
  • 食不求甘
  • 丰衣足食
  • 羽毛未丰
  • 威凤一羽

略识之无字义分解

读音(lüè), 田部,共11画

①. 大致,简单,不详细。 如: 大略。简略。粗略。略微。略有所闻。略知一二。

②. 省去,简化。 如: 省略。忽略。其余从略。

③. 简要的叙述。 如: 史略。要略。事略。

④. 计谋。 如: 方略。策略。战略。

⑤. 抢,掠夺。 如: 侵略。攻城略地。

读音(shí,zhì), 讠部,共7画

㈠ 识 [ shí ]

①. 知道,认得,能辨别。 如: 识辨。识破。识相(xiàng )。识途老马。

②. 所知道的道理。 如: 知识。常识。

③. 辨别是非的能力。 如: 见识。远见卓识。

㈡ 识 [ zhì ]

①. 记住。 如: 博闻强识。

②. 标志,记号。

读音(zhī), 丿部,共3画

①. 助词,表示领有、连属关系。 如: 赤子之心。

②. 助词,表示修饰关系。 如: 缓兵之计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

③.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使成为句子成分。 如: 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。

④. 代词,代替人或事物。 如: 置之度外。等闲视之。

⑤. 代词,这,那。 如: “之二虫,又何知”。

⑥. 虚用,无所指。 如: 久而久之。

⑦. 往,到。 如: “吾欲之南海”。

读音(wú), 无部,共4画

①. 没有,与“有”相对;不。 如: 无辜。无偿。无从(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)。无度。无端(无缘无故)。无方(不得法,与“有方”相对)。无非(只,不过)。无动于衷。无所适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