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劳的相关成语

共 17 个成语_仅随机展示40条

描写辛劳的成语有【沐雨栉风】【推燥居湿】【衣不解带】【沥血叩心】【力尽筋疲】【早出晚归】【食少事繁】【煨干避湿】【精疲力竭】【积劳成病】【吃苦耐劳】【为人作嫁】【身心交瘁】【日不暇给】【男耕女织】【冲州撞府】【手胼足胝】等。
以下是这些成语的详细列表。

辛劳相关成语

沐雨栉风

mù yǔ zhì fēng

风梳发,雨洗头。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避风雨地辛苦奔波。出自三国・魏 曹丕《黎阳作》诗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形容饱经风霜,劳苦奔波。风梳发,雨洗头。形容人经常在外面

详细解释

推燥居湿

tuī zào jū shī

把干的地方让给幼儿,自己睡在湿的地方。形容抚育孩子的辛劳。出自《孝经援神契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含褒义。把干的地方让给幼儿,自己睡在湿的地方。形容抚育孩子的辛劳

详细解释

衣不解带

yī bù jiě dài

因事过度操劳,以致不能脱衣安睡。也形容看护病人十分辛劳(多指对长辈)。出自清・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87回。一般作谓语,含褒义,形容看护病人十分辛劳。解

详细解释

沥血叩心

lì xuè kòu xīn

剖露心胸。比喻竭尽忠诚、恳挚的心意。出自南朝・梁・梁元帝《与诸藩令》。一般作定语、状语,指尽心尽力。剖露心胸。比喻竭尽忠诚、恳挚的心意。 复制出处:南朝・梁・梁元

详细解释

力尽筋疲

lì jìn jīn pí

形容非常疲乏,一点力气也没有了。出自唐・韩愈《论淮西事宜状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形容非常疲乏。形容非常疲乏,一点力气也没有了。 复制出处:唐・韩愈《论淮西事宜状》

详细解释

早出晚归

zǎo chū wǎn guī

早晨出动,晚上归来。出自《战国策・齐策六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,指人的作息。早晨出动,晚上归来。 复制出处:《战国策・齐策六》:“女朝出而晚来,则吾倚门

详细解释

食少事繁

shí shǎo shì fán

见“食少事烦”。出自《晋书・宣帝纪》。一般作谓语,形容身体衰弱,不堪承受繁重任务。见“食少事烦”。 复制出处:《晋书・宣帝纪》:“先是,亮(诸葛亮)使至,帝问曰

详细解释

煨干避湿

wēi gàn bì shī

见“煨干就湿”。出自元・李行道《灰阑记》第四折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父母的辛劳。见“煨干就湿”。 复制出处:元・李行道《灰阑记》第四折:“生下这孩儿,十月怀胎

详细解释

精疲力竭

jīng pí lì jié

精神非常疲劳;体力消耗净尽。形容极度疲乏;一点力气也没有。也作“精疲力尽”。出自宋・司马光《司马温公文集・卷二・道傍田家》诗。一般作状语,指体力消耗已尽。竭

详细解释

积劳成病

jī láo chéng bìng

因长期工作,劳累过度而生了病。同“积劳成疾”。出自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六九回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指因长期过度劳累而得病。因长期工作,劳累过度而生了病。同“积劳成疾

详细解释

吃苦耐劳

chī kǔ nài láo

能经受困苦的生活;也禁得起劳累。出自朱自清《新中国在望中》。一般作定语,含褒义,形容人坚韧不拔。耐:受得起;禁得起。能经受困苦的生活;也禁得起劳累。 复制出处

详细解释

为人作嫁

wèi rén zuò jià

原指贫穷人家的女儿没钱置备嫁妆;却年年为别人缝制嫁衣。后比喻白白为别人操劳;自己一无所得。出自唐・秦韬玉《贫女》诗。一般作谓语,形容白为别人劳动。原指贫穷人

详细解释

身心交瘁

shēn xīn jiāo cuì

身体和精神都过度疲劳。出自石三友《金陵野史・谭鑫培的“绝唱”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身体和精神都过度疲劳。身体和精神都过度疲劳。 复制出处:石三友《金陵野

详细解释

日不暇给

rì bù xiá jǐ

每天都没有一点空闲。形容非常繁忙。出自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封禅书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定语,指没有时间休息。暇:空闲;给:丰足;够。每天都没有一点空闲。形容非常繁忙

详细解释

男耕女织

nán gēng nǚ zhī

男的耕种;女的纺织。形容辛勤从事生产劳动;也形容合家劳动;怡然自乐。出自宋・罗泌《路史・后纪十二・夏后氏》。一般作谓语、宾语,形容辛勤劳动。男的耕种;女的纺

详细解释

冲州撞府

chōng zhōu zhuàng fǔ

冲:向前直闯。州、府:旧时县以上行政区划名,泛指大城市、大地方。出自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二十七回。 又四十回:“我们冲州撞府,那里不曾去!”一般作谓语,指漂

详细解释

手胼足胝

shǒu pián zú zhī

犹手足胼胝。出自《韩非子・外储说左上》。《荀子・子道》:“有人于此,夙兴夜寐,耕耘树艺,手足胼胝以养其亲,然而无孝之名,何也?一般作宾语、定语,用于书面语。犹

详细解释